一、是审题还是破题?
通常我们老师在写作课中指导学生写作时,强调写作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清内容要点、时态与人称。但随着高考作文日渐趋向开放性,题中所给的只是写作的内容要点,具体的内容需要考生根据要点自行扩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洞察命题意图,即命题人希望或期待考生写什么以及怎么写。如果考生无法做到这一点,纵使文章洋洋洒洒,但在内容上就已偏离要求,自然就无法得到高分。因此,我认为写作教学的第一步不应简单地停留在审题上,而应重在指导学生如何破解试题的命题意图,从而使写作有的放矢而不偏离主题与要求。
二、学生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如词汇、语法、句式、内容等等。在诸多问题中,我认为内容问题最突出。当学生不知应该写什么时,纵有丰富的词汇与扎实的语法又有何用?写作的内容一是要注意它的相关性,即所叙所议的内容须与写作主题相关;二是要注意观点的深刻性,要体现个性化的思考,要切中要害,而不是空洞的、人云我云的大道理或口号。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如何基于写作要点构思写作内容,如何保证写作内容句句与主题相关,如何保证内容全面而无缺失,如何保证自己的观点有节有理。
三、要不要鼓励学生使用高级词汇?
我不知道如何定义高级词汇,估计就是比较深奥难拼的单词和短语。对于写作中的措辞,我的观点是能用什么就用什么,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所谓的能用什么就用什么,指的是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在写作中我倒是认为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用有把握之词。所谓的高级词汇只有当用对用到位时才有可能成为增分点,一旦用错写错,主观上或多或少总会对阅卷老师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该用什么就用什么则是指我们的选词应服从表达的需要:一是准确传达内容字面信息的需要,即让读者明白无误地了解我想要说的话;二是准确地表达情感的需要,即让读者透过我的用词理解文中的人物及作者对此事此现象的情感。一篇文章只有事实而无情感绝对不是一篇好文章!为了表达情感不一定非得用高级词汇不可。中国有很多名言表达了这层意思,如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情义重等等。一杯淡水,一份轻礼可能会更好地表达出我们的情感。同样一个朴素的词汇,一个非高级词汇,视情节需要可能比高级词汇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写到这里想起了我在利用阅读课文启发学生品味作者选词的一个例子:在模块一第四单元“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中的最后一段有这样一个句子:Fresh water was taken to the city by train, truck and plane.句中的take应该说不是一个高级词汇吧,若用高级词汇就可用transport,但作者怎么就没用transport呢?词汇选择如此,句式选择也应该如此。
四、在写作教学中老师的作用是什么?
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老师都是充当着说教者、批判者的角色。我们总是训导着学生作文应该如何如何写,学生的作文是如何如何地写得不好。这种说教与批判又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写作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创造的能力,如同造房子。一个师傅仅仅给自己的学徒讲授房子应该怎么怎么造是不够的,必须还要亲手示范建造的每一个过程及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同样,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应该是一个示范的过程,也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向学生演示自己针对某篇作文,从破题,内容构思,到定稿的全过程。所以,我认为,老师的作用,不仅是写作课,在所有内容的课堂中,都是一个示范者,始终演示着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