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发布日期:2017-08-07 浏览次数:206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老教育家陈鹤琴最早提出来的,时下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强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对教师理想状态的要求,有的则认为这是衡量教师优劣的标准……而我却认为上述观点有所偏颇,其主要原因是对这话句的曲解,是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误解。现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研读陈鹤琴的“活教育”主张,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正确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核心价值。
一、相信每一个孩子------教育的信念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弄清楚的基本问题。教育家认为,教育是“传递社会经验并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地方”,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场所”;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追溯陈鹤琴老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再现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我们不难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含义,其中心强调的是“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教好,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学好,使儿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实现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任何时候不能急于作最后的结论:“这个孩子无可救药了,他命该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语)。
二、每天做最好的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第二大目标,它继承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并发展到求进步。由此可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蕴含新课程改革中的“发展性评价”理念,正如教育家李镇西提出的“每天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孩子的发展变化,让孩子自己同自己比,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在比较中发展进步,增强自信,取得成功,这是一种爱的教育,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反思传统文化《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出了人的天性善良,后天的差异是生活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而所谓“教不好的学生”,可能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是学习生活环境不好,还可能是教师“冷眼相待、不屑一顾”……纵观学校教育的现状,“教不好的学生”一般泛指以下几种:一是思想品行差,二是学习成绩差,三是两者兼有的双差生……究其原因,现行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以分数论英雄,所谓“教不好的学生”和“不会教的老师”应运而生。剖析身边的案例,记得我校2008年六年级学生XX,学习成绩差,被老师定为“教不好的学生”,我亲自执教,个别辅导,一周教会他写了一个镰刀的“镰”字,毕业考试成绩语文45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学生,在一次郊游实践活动中,能主动拣起别人丢掉的垃圾,并知道随地乱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行为……难道你能说,这个孩子“没有教好”吗?
记得1986年9月,我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这里是我的母校,新接任的二年级学生,在全乡期末会考中,语文平均30.2 分,最高分64分(唯一的及格分),最低分为8.5分……看到成绩,我已无路可退,一是村校师资不允许有选择,二是教师的责任让我没有选择;看到学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是这些学生教不好,还是老师没尽心尽责、不会教呢?……通过调研,这几十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以前患过脑膜炎,其他学生一切正常,而教他们语文学科的老师,以前教过我,他为了私事,耽误了孩子,再加上年事已高,教法机械,不能适应孩子的需要。为了让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我开始了第一次教学研究:
第一是与孩子们交朋友,让孩子相信自己,因为“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第二是让孩子相信自己,我讲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讲童第周读书,校长要其降级,而他奋发学习,成为科学家的故事。。。。。。第三是帮孩子补习残缺的知识链,让他们看到进步。第四与家长沟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努力,一学期成效显著,期末平均成绩达78.6,及格率达98%,这让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此我撰写了《“微光”的聚集》,获得县教育工会演讲三等奖,并促进我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逐步形成了教育评价的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微光也有耀眼的时刻,如果现在不行,只是能量不足,时间没到,教师要静待花开,做好催化剂。
三、天生我材必有用------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诗人对庐山的观察评价,而我们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应更如此。俗话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这一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得以彰显: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研读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阐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张扬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过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努力寻找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根据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每个人至少有7中不同类型的智力,其中语言智力和逻辑或数学智力在传统教育中受到高度重视,而忽视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人际智力、内在智力或内省智力的开发,因此,我们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潜力产生了一种不正常的、有限的看法,导致学校习惯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把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目的,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优劣的重要指标,用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发展。
纵观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品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新课程改革的多元评价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说”蕴含其间,只要我们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不断地鼓励唤醒学生的潜能,就不会有教不好的学生。正如我十五前遇到的一个孩子,其智商(IQ)测试为46,语、数毕业考试成绩均为个位数,然而这个孩子的象棋特好,不仅代表平桥中心小学参加溧阳市比赛,后代表溧阳市参加常州市比赛并获奖。就这个学生,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好学生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旨在说明“人各有所长”,要求学校以发展的眼光,全面评价学生的成长、成材,不断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四、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活教育”的启示
“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是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主张,其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和“两大原则”(教学原则、训育原则)中,他强调做人的教育,提出“活教育”的课程论,强调实践教育和活的教育法,提出了活教育的17条原则。如“活动性(做)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等,以此剖析陈鹤琴先生之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迎刃而解,从中可以领悟到因材施教的思想,体会到“不会教的老师”是没有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发明大王”爱迪生8岁上学,他的老师叫恩格尔,对孩子们很严厉,一手拿着教鞭,一手拿着教课书,扯着孩子的耳朵把知识往里面灌。爱迪生对这种教学方法很反感,上课时总喜欢提一些问题,弄得老师很尴尬。3个月下来,他的考试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有次督学来校视察,恩格尔当着爱迪生的面说:“那个学生就是爱迪生,一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虫,我看留在学校绝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从此,爱迪生离开了学校,在母亲南希的教育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样看来,恩格尔就是“不会教的老师”,而南希是一个会教书的老师;而今,教师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师水平,若仅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未免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转变角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差异,把握他们的个性特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教学方式,积极协调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立、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使学生能“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成为一个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一种教育信念,体现出陈鹤琴先生对学生无私的爱;这句话蕴含了“活教育”的主张,揭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促进新课程的改革,有利于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使我们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所有学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的教育“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上一篇: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